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的逻辑是从承认独立的经济利益、财产权利开始。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由此出发,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是自主选择,个人和企业自主地争取自身利益,进而形成市场经济的基本关系,即平等的竞争关系、契约关系。市场经济是一种商业文明逻辑。在这样的基础上,才会有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市场机制自动协调是对利益矛盾的基本协调方式。在良好的法律与制度条件下,这种方式是最富有效率的。
品牌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因此,要做好品牌必须学会尊重市场经济的逻辑原理。我们很多人和企业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向世界品牌学习,向国际企业学习,通过学习,掌握了一些品牌运作原理,从而慢慢地做好自己的产品品牌,这是值得赞许的。但是,在国内的企业中,在做品牌的时候也往往存在着一些不符合市场逻辑的做法,这是值得注意的。下面三种思维模式在做品牌中就应该要引以为戒。
第一、做官思维
2020年,一个传统酒企业叫我做去一个市场策划,我说要先了解一下企业、行业。于是,我在他们公司做了一个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我听到的,老板谈论得最多的是他们公司品牌如何悠久,酒获得过什么金奖、银奖,做了那些慈善活动,赞助过什么运动会等等。还说什么银行行长经常来求他贷款,又说跟政府关系如何如何。
我看到的,每次有人来参观拜访,老板都要吹嘘一番,还经常挂在嘴边说那些官员来企业参观过,还把与领导的合照放大得大大的,摆在陈列橱柜上。每次都要进行一番详细介绍,龙飞凤舞地向客人炫耀。
总之,这家企业是依靠跟政府、银行、官员这些密切关系来烘托自己的企业,烘托自己的产品及自己的为人。
至于工厂如何进行产品研发、如何抓好生产环节、如何进行工艺改造、如何保证质量的稳定性,如何管理企业,如何拓展市场,市场占有率怎么样这些,他只字不提。其实,这就是用做官思维来做产品,做官思维做企业的典型表现。
我认为,这种思维对做品牌、做企业,没有什么好处,甚至带来坏处。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外企老总们把这些作为企业资本的,或作为品牌的内涵展示给客人看,但他们的公司业绩依然是全球数一数二,依然能够在行业中出类拔萃。看看上海特斯拉这家外企,连企业的基本硬环境都十分简单,一个集装箱做的保安室,一点都不气派,然而,并不妨碍特斯拉产品的全球畅销,并不阻碍企业的迅猛发展。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的逻辑是对外负责、对下负责的市场逻辑,而做官思维却是对上负责、对内负责的强盗逻辑,与市场逻辑刚好相反。所谓市场逻辑就是你的产品必须对用户负责,你的品牌必须对用户和客户负责,你的企业要对与员工和股东负责,否则,你的这个企业不是好企业,更谈不上优秀企业。如果你的产品不对用户负责,用户是没有下次再来帮衬你的,你的企业只能在销路不畅中倒闭。如果你的企业不对客户负责,就不可能有客户与你合作;如果你的企业不对用户负责,最终同样失去用户。
因此,我们不要抱有“官本位”的思维模式去做品牌,这是有危害的。“官本位”就是自己高高在上,认为自己的产品不愁卖,没有必要讨好消费者,没有必要讨好客户,这是一种传统的“官本位”思维,它与现代社会的市场逻辑是相违背的,这样的思维不可能做好品牌的。
第二、贸易思维
什么是贸易思维?贸易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人类自原始社会开始,就存在贸易行为。从最原始的物物贸易到如今的电子贸易,人类文明的发展,可谓是沧海桑田。从居无定所的野人状态,进化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现代人状态。人类从最早的农业文明最原始的贸易活动进化到现代贸易。贸易思维始终是一种买卖思维、赚快钱的思维模式。
“贸易思维”瞄准的价值链条可以归结为:“产品采购—仓储物流—产品销售—物流配送服务”。价值链的最前端是已经固化的有价值的商品,产品成功售卖为其终点,并不参与加工制造过程。其更多的是“以市场为导向”,关注于“市场需要什么、什么产品在市场上相对好卖、什么产品在卖家和买家之间存在获利空间”,可清楚地知道“自己将产品卖给了谁”,但难以回答 “最终的消费者是谁”。只要市场有需要,通过抓住机会赚取差价就可以实现利润。
“品牌思维”锁定的价值链条则是“供应商—原料采购—仓储物流贸易—产品加工制造—产品营销—物流配送—用户—售后服务—反馈”。价值链的上游是供应商,下游是客户和用户,中间涉及研发、采购、生产、营销等诸多节点,整体成为了一个有机闭环。其时刻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持续关注“用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什么样的产品及服务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基于用户的差异化需求,通过有效组织、运作研发、采购、生产、营销等诸多价值链节点,为其提供产品及服务,并不断优化成本、提升附加值,实现稳定的利润回报。
“贸易思维”做品牌唯一追求的是利润,而且是短暂性的利润,至于品牌投入那时品牌商的事;而品牌追求的是长期性的合理利润,它需要不断的品牌成长性投入,甚至,很多时候宁可少赚也要为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进行必要的投入。所以,仅用“贸易思维”是不可能做好品牌的。
第三、民族主义思维
笔者见过很多品牌打着民族主义旗帜思维来做品牌。利用消费者民族感情元素做品牌,短期内并非完全不可取,但从品牌的长期性思考确实有失策略。
民族主义感情是每一位国人都有的纯真感情,但是,作为品牌主如果依靠和利用别人对民族的感情来煽动消费者来对其品牌的钟情、热爱,这并不是不可能,只是过于牵强。其实,民族感情与品牌的诉求并不一致。民族感情是消费者对民族独有的朴素情感,是永远的;而品牌要有产品质量、产品的技术、服务作为依托,其忠诚度并非永远。如果品牌产品令消费者不满意,那么,你就损害了消费者的忠诚度,也伤害了品牌自身的美誉度。
以汽车品牌为例。曾经,许多汽车品牌通过大力宣扬民族情结而大卖的同时,品牌主也尝到了苦果,由于产品质量方面没有及时跟上,以至于一度被消费者送上了“修车排队”的称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山寨汽车,淘汰的技术,粗糙的做工,别扭的外形……这些描述一度成为自主品牌的标签。
当其时,除了价格,自主品牌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还有,由于在技术、质量、营销、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国人对自主品牌汽车的民族情结逐渐淡化,许多年来,合资品牌汽车仍然占据中国市场的主流。虽然很多人仍然怀有很强的民族情结,但对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表现却让他们爱不起来。如果不是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估计燃油汽车很长一段时间也不能够与合资汽车品牌同台竞争。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够卖得好,不是因为汽车制造商打什么民族牌,关键还是因为技术、质量、服务能够让消费者放心而已。当然,也有政府补助和油价上升,电价便宜等有关。总而言之,打民族感情牌并不是真正做好品牌的良方。
观念决定道路,道路决定成败。做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但也是观念工程。我们用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结果。